2011年1月10日 星期一

老子三寶:慈、儉、不敢為天下先

文字方塊: 老子三寶:
慈、儉、
不敢為天下先
茲以傳統文化為理論基礎,談軍官品德與人格操守,《老子.六十七章》曰:
我有三寶,持而保之。一曰慈,二曰儉,三曰不敢為天下先。慈故能勇;儉故能廣;不敢為天下先,故能成器長。今舍慈且勇;舍儉且廣;舍後且先;死矣!夫慈,以戰則勝,以守則固。[1]
老子生長在一個戰亂的時代,他的人生哲學是以「仁慈、儉用、不敢為天下先(謙讓)」的道德實踐,落實在生活上的。老子認為慈愛的人就會勇敢,節儉愛物的人不虞匱乏,謙讓不爭的人能使萬物成長。因此,慈愛用於戰爭就能獲得勝利,用來守護百姓就能強固國家。所以,錢穆先生認為軍人對於國家社會而言,是一種義務、服務、貢獻他人的偉大志業。然而,人類最慘烈、殘酷的行為,莫過於表現在戰爭上,西諺云「戰爭是最大的貧窮」,老子曰:「師之所處,荊棘生焉。」[2]因此,戰爭所到之處,滿目瘡痍,民不聊生;故云「大軍之後,必有凶年」。老子云:
兵者不祥之器,非君子之器,不得已而用之,恬淡為上。勝而不美,而美之者,樂殺人。夫樂殺人者,則不可得志於天下矣。[3]
打勝仗和殺人都不是令人快樂的事,僅管戰爭獲得勝利,都要「以喪禮處之,悲哀泣之」[4]的心情去面對,這樣的人,才是擁有道德智慧的人。
《孫子兵法•謀攻篇》云:
百戰百勝,非善之善者也;不戰而屈人之兵,善之善者也,故上兵伐謀……故善用兵者,屈人之兵,而非戰也。[5]
「不戰而屈人之兵」與「屈人之兵,而非戰」,是兵法上談論戰爭最好的策略。如同孔子讚美管仲「九合諸侯,不以兵車之力」[6],這也與老子「不爭,乃爭勝之上上策」的觀念相同,老子云:「上善若水,水利萬物而不爭。…夫唯不爭,故無尤」[7]、「夫唯不爭,故天下莫能與之爭。古之所謂曲則全者,豈虛言哉!誠全而歸之[8]、「天之道,不爭而善勝。以其不爭,故天下莫能與之爭」[9]等等對戰爭的觀念,不謀而合。
這種「止戈」的智慧是表達「不爭之德」的大謀略,所以老子說:「善為士者,不武。」[10]老子認為真正有智慧的大將軍是不主張戰爭的。




[1]《老子今注今譯‧六十七章》,頁310。
[2]《老子今注今譯‧三十章》,頁192。
[3]《老子今注今譯‧三十一章》,頁195。
[4]《老子今注今譯‧三十一章》,頁195。
[5]《十一家注孫子•謀攻篇》,頁34〜39。
[6]《論語•憲問》,頁233。
[7]《老子今注今譯‧八章》,頁102。
[8]《老子今注今譯‧二十二章》,頁161。
[9]《老子今注今譯‧七十三章》,頁326。
[10]《老子今注今譯‧六十八章》,頁313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